草帽、包袋、提籃、拖鞋等日常器物。
「溪泉 Si Cyuan」是來自臺中大甲傳承三代的天然草手工編織店。
1947年由我的爺爺郭溪泉創立帽蓆行,
主要販售藺草編織的草蓆和草帽。
因之前在紐西蘭生活的日子,認識了當地原住民毛利人,
聊天中他們對自身文化的侃侃而談和分享時閃閃發光的神情讓我著迷,
這種認同感而歸屬感觸動著我,
2018年開始回家幫忙,將家業延續,
更要讓更多人認識臺灣的藺草編織文化。
在家裡有喜愛編織的母親和我製作,
不可或缺的是還有群深愛編織的地方阿嬤阿姨幫忙支持。
以自身和給家人使用的心意為初衷,
透過傳統的編織手藝慢慢地編織日常所需的器物。
無論是器物或是藺草編織文化,
在許多世代後,仍然被認識、被喜愛、被使用著,且在家中流傳著,
以此意念出發,如同編織,一步步踏實地前進。
1. 請用三個「形容詞」形容自己的品牌 。
世代相傳的、溫暖質樸的、自然舒適的。
2. 想透過這次的島作與大家傳遞分享的訊息。
每一次的相遇交織,
都慢慢地建構出每個人獨特的紋理樣貌。
透過雙手與天然草的觸碰,
將與自己的對話和對土地的情感一編一織都編織進生活裡,
這是緩慢且溫柔的日常。
期待你也能在這遇見喜愛的織物,
與它一起溫柔生活。
3. 請為我們介紹一件你的(物的)收藏,這件你所珍惜的收藏,從何而來?
是怎樣的緣分來到你的身邊?有什麼樣的特殊意義呢?
爺爺的藺草帽
從小生活在充滿著編織品的家裏,
無論客廳、臥室或是廚房,
每個角落都會有幾件是草編織品,
它們對我來說是習以為常的存在。
2018年回家幫忙『帽蓆行』後,慢慢地重新認識家裏的編織器物,
了解它們的材料、天然植物特性、傳統的花紋、阿嬤阿姨們常用的編織方法等等,
也漸漸地對它們產生不同的情感,不僅僅是生活器物的關係。
在整理時發現展示的櫥窗中,有一頂看起來有年代感的草帽,
在媽媽口中知道,那是爺爺最愛戴的草帽,裝飾帶也是爺爺親手縫上的。
回家接手,爺爺的藺草帽傳到我的手上,
我從喜歡編織的人,增加了一個使命,成為傳承編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