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ittee|陶作集3rd. 評審

陶藝工作者

濱田庄司說:你得做很多,才有資格說話。
即令Lucie Rei最終也問自己:我做的夠多嗎?

2022、2024兩屆島作陶作集,參與報名的陶作者都有一兩百人之譜,著實令人為臺灣這十年來陶藝的盛景而感驚訝。

所謂的”studio ceramic”(工作室陶藝),在臺灣的發展只有短短的四十幾年,經初始的前輩林葆家、李亮一、吳讓農以及之後留美歸來的邱煥堂,帶入中國的陶瓷傳統及日本、美國當代的陶藝風潮,自此相繼投入陶作的學子、陶人開枝散葉,成就了今日的活力充沛與多元的面貌。

而《島作》兩屆全陶藝展出的規模,可謂前所未有。這讓有志於此的投入者,能有一個純粹的平台,展現自己努力的成果與受到肯定的價值。期待這些參與的陶人們,能相互切磋、交流,並再創臺灣豐富多元的陶藝風貌。

建築&地方工作者

雖然平常吃飯喝湯都用瓷碗,但喜歡陶還是遠勝過瓷。

每次拿起陶碗都會想起最久遠之前獸群在溪邊踩陷的腳印曬乾後其中盛著水,祖先們連乾裂泥土一起捧起囫圇飲下的那個陶碗。

可是我是外行,除了曾在天母陶舍短暫的學過捏陶,所有陶的專業完全不懂,來當評審只能說是政治錯誤。但評選過程卻是段無比美好的經驗,沈浸在所有美麗的作品中,驚豔於種種創意和匪夷所思的技巧,除了感動,也學習很多。

謝謝島作,讓我見識了台灣陶藝工作者的努力和成就,也讓我擦亮眼睛洗滌心靈,因此或能有一點長進。謝謝。

謝碧鶴-1

食物工作者

陶瓷創作者,透起一塊土來表達其自我,可能變成一個花瓶、一個碗盤、杯子或者雕塑。它們要如何感動我們,進入並影響我們的生活?

作為食物工作者,考量它們如何透過形狀、顏色、大小和質地與食物溝通。擺放食物的陶瓷餐具的設計目的不僅在於增加食慾,還在於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增加人們對食物的期待,使人們產生品嚐食物的慾望。更慎重的創作者則考慮了使用者的身體互動,譬如重量、尺寸大小、深或淺、四度空間、收納、安全與清潔等等的功能性。

此次參與島作陶作集3rd. — 日常的質地的邀請擔任評選工作,有幸自己能夠參與其中。除了第一眼感受參選者作品的視覺,顏色、造型之外,更感受到承辦為台灣陶藝創作和市場的用心與努力。

期待展覽時可以好好的看看和親手觸摸和感受這些創作者的作品。更希望可以選幾樣回廚房和我們的生活共舞。

王董碩

藝術工作者

首先感到很榮幸能夠受邀參與島作的評審。

看著這些作品,不論是食器、花器、茶具、酒器、香器、擺設都充滿著創作者滿滿的熱情,
甚至是在不只一次參展的作品中呈現出愈發成熟自信的風貌,看得到創作者投入其中的能量!

延伸到觀者這邊,也提供了對生活各種不同的想像
“這個盤可以盛裝怎樣的食材?怎樣的料理?”
“這個花器可以在不同的季節伴隨著不同的花材在居家空間帶來怎樣不同的感受?”
光是想想就覺得心情愉快~

希望大家都能夠來島作感受這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