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洋洋製造所

工藝

陶瓷器皿。

2019年初回到宜蘭,開始著手這個位於宜蘭的陶瓷器皿工作室,除了取自蘭陽平原的音,
也是希望器皿帶給人慵懶柔軟的感受。

將主觀的美學感受表現在器皿上是讓人感到滿足的事,陶器作為日常使用的功能器物,
讓認同這份美感的人們生活中的使用繼續在他們的傳遞這份美給更多人。
就如服裝、家具、車輛一樣,器皿是展現個人品味的物件。

選擇黑陶土搭配繽紛釉彩是源於自身的喜愛,老物及老車,
那些有時間痕跡的物件除了顏色變得不那麼艷麗,表面也多少因為年久使用而呈現斑駁,
黑陶與薄薄的繽紛釉料呈現出來就很貼近這樣的感受。
雖然沒有白瓷那麼純淨輕盈的感覺,也沒有其他陶土容易忠實呈現釉彩的顏色,但卻感覺更沉更樸。

在手法上以捏塑與土板拼接為主要,速度慢卻更容易留下那些操作痕跡,再配合上土與釉,
這就是工作室現階段想製作的器皿樣貌。

以這樣的主觀美學感受製作生活器物。


1. 請用三個「形容詞」形容自己的品牌。

繽紛的、金屬感、實用的。

2. 想在島作與大家傳遞分享的訊息?

陶瓷器皿以手工小量量化的重複美感,以及除了黑白以外器皿的多種顏色可能性,
在這些功能性器物使用上的眉角,像是厚薄度、口緣線條、握把的握感、流嘴的斷水,
這些功能性物件的直觀感受,也關係到會不會讓人想拿來使用。

3. 請回想,在學習/創造路上,印象深刻的一次經歷。這個經歷帶給你什麼影響或改變了什麼?

大學時某次跟老師討論正在製作的物件,當時尚且在摸索技法,
回想起來那時在作品上一眼能看出技法大於表現。
他問我為何喜歡做陶,我當時回答說因為做了能拿來用,
他這麼問我想是因為他認為我完全只是做出一個杯子僅僅而已,就只是一個杯子。
老師那時說的是,如果只是要能用那就不需要自己做了,想一想,或許是某些自己喜歡的元素?
自己特別講究的某個線條?非常繁瑣沒有人製作的方法?各種的可能。將製作的作品個性化。
但說實在懂歸懂,讓作品跟作者產生連結需要一些時間的累積,但後續確實一直在嘗試找到某些特質。
但反而後來自然而然的透過製作上的經驗,融入自己的喜好,開始感覺到作品跟我產生了某種連結。

因此一直到現在還是偶爾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去檢視現階段自己的作品是不是別人也能做,
跟別人做的差異在哪。

作者身影